DTT 系列|解析回合式教学五步骤
上一篇我们了解了回合式教学 (DTT) 的发展、特点、效果研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回合式教学的五个步骤。
DTT 基本步骤
我们会发现,DTT 的每一次试验都包括一组非常具体的步骤,而且这些步骤需要被明确定义且作记录,便于教师确定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无效,并且确保每次的试验都以相同的方式运行,尤其是对使用辅助、回应结果的方式记录。
通常,DTT 的基本步骤包含一下 5 个:
前提或前因 (Antecedent)
辅助 (Prompt)
回应 (Response)
正确回应的结果/不正确回应的结果
回合间隔
以下以教孩子辨别红色为例,分别说明 5 个步骤。
前提
前提/前因是每个回合的第一部分,并且它定义了「回应」。因为没有前提,孩子就不会做出「指向红色卡片」的正确回应。请注意,色彩卡片及老师的举动都是孩子能正确回应的必要条件,所以都需在前提(A)部分定义清楚并写下来。
记录样式:
(A)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红色和蓝色卡片。老师说「指向_____」(红色或蓝色)。
辅助
这是用来辅助完成教学的工具或方法。一般,可分为 3 种:
全手势辅助:老师说出明确的前提之后,自己先给孩子作出示范动作。
在识别颜色中,老师说了「指向红色」之后,自己立即指出红色卡片;
仅在孩子能够正确回应时,给予其强化。
部分手势辅助:全手势辅助经过反复训练并且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一定标准后,辅助可以渐隐,即只作出部分示范动作。
此时,在识别颜色中,老师说了「指向红色」后,在达到红色卡片前,仅做出作出部分示范动作;
同样,在孩子完成正确回应时,给予其强化;
教学过程中,辅助可根据情况渐隐。
独立完成(无手势辅助):当老师不再提供任何辅助,孩子能够自己独立正确回应。
记录样式:
(A)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红色和蓝色卡片。老师说「指向_____ 」(红色或蓝色)。
(P)全手势辅助/部分手势辅助/独立完成
回应/行为
回应也称为「目标行为」(target behavior) 或「行为」(behavior, B) . 这一步骤在「前提」和「辅助」之后。在写下回合程序时,「回应」需要有非常清楚明确的定义。例如正确的回应是「孩子指向正确的颜色卡片」,而不是「孩子回答正确」。
回应(B)清楚明确,有助于任何教导这个孩子的人都知道什么行为应该得到强化/奖励。
记录样式:
(A)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红色和蓝色卡片。老师说「指向_____ 」(红色或蓝色)。
(P)全手势辅助/部分手势辅助/独立完成
(B)孩子指向正确的颜色卡片
回应结果(正确回应/不正确回应)
回应正确的结果:强化/奖励
奖励可以是口头赞美、实际物品、兑换事先选定的项目,譬如糖果等。
强化的类型和数量必须被设定并遵守。因为其是教育程序取得成效的内在部分。因此强化的数量和种类需要在「强化计划表」(下文详细说明了 2 种类型强化计划表)中说明。
此外,在每次正确回应之后都给予奖励,这种称作「连续强化计划」/「固定比例强化方案 1」(Fixed Ratio 1), 1 表示获得强化所需要回答正确答案的次数。
记录样式:
(A)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红色和蓝色卡片。老师说「指向_____ 」(红色或蓝色)。
(P)全手势辅助/部分手势辅助/独立完成
(B)孩子指向正确的颜色卡片
(C)FR1-强化
回应不正确的结果:校正
当孩子回应不正确时,老师将采取「校正」流程,即向孩子展示何为正确回应。校正会使用预先设定的辅助手段来引导孩子并帮助他们明白何为正确回应。校正(Corr)同样需要被记录下来。
譬如,当老师指示孩子「指向红色卡片」时,孩子指向了「蓝色卡片」。老师会给予其一个中性的陈述,例如「让我们再来试试」。
对于不正确的回应,不给予奖励,在校正之后也不给予强化。因为如果孩子在错误回应后仍然能得到奖励,孩子将没有动力做出正确反应。所以,老师在给孩子进行了校正后,将开始一个新的回合。
记录样式:
(A)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红色和蓝色卡片。老师说「指向_____ 」(红色或蓝色)。
(P)全手势提示/部分手势提示/独立完成
(B)孩子指向正确的颜色卡片
(Corr) 全手势辅助
回合间歇
在「回应结果」后,无论结果正确与否,总有一个「间歇」穿插在各个回合之间,并且「间歇」预示着一个回合的结束。在一个回合记录里面,间歇常常不被表述,因为间歇总会出现,除非在某个特殊的程序后需要某个特殊时长的间歇。Malott and Trojan-Suarez (2006) 建议,回合间歇尽量短,多数为几秒钟即可。
一份完整的 DTT 记录样式:
(A)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红色和蓝色卡片。老师说「指向_____ 」(红色或蓝色)。
(P)全手势辅助/部分手势辅助/独立完成
(B)孩子指向正确的颜色卡片
(C)FR 1- 强化
(Corr)全手势辅助
强化计划表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强化计划表是老师在写回合程序时事先设置的一种规则,用来明确定义给予强化的条件,例如时间间隔、一个回合中给予的强化数量。例如,每 2 个正确回应后给予一次强化。
一般来说,强化/奖励计划表(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有两种类型:
连续性强化计划表(Continuous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CRF)
间歇性强化计划表(Intermittent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INT)
两者的区别在于,CRF 是在每个单一目标行为之后给出的强化;INT 则是在一些行为或回应之后给出的强化,并非对每一个行为都给予强化。
从使用范围来说,CRF 是在教授新的行为学习中使用;INT 则多用于维持巩固已经学习过的行为。(Cooper et al. 2007)
CRF
例如,教一个孩子读 A、B、C、D , 每次只展示一个字母,孩子读对了字母,然后会给一定的强化/奖励。这就是连续性强化计划。
INT
间歇性强化计划表 又有 4 种类型:
固定比率计划(Fixed-Ratio (FR) Schedule):固定的正确行为/回应次数之后给予强化/奖励
例如,FR 2 表示连续出现两次正确的行为之后,给予强化
这个次数需要明确设定,次数没有范围限制
在 DTT 脚本中写作 FR 2/FR 5/ FR 100 ,以此类推
FR 1 本质上和 CRF 一样
固定时间间隔计划(Fixed Interval (FI) Schedule):
FI 是指对正确回应的强化发生在一定时间间隔之后
例如:FI 2 表示 强化计划表是在正确回应 2 分钟后再给予强化/奖励
关于强化发生的方式,常见的错误理解是在时间间隔结束后强化自动发生。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目标行为在时间间隔结束后的某个阶段出现了,那么这时候给予强化/奖励。
举例来说,我们的教学的一个目标行为是让孩子学会在凳子上坐直,并且选择用 FI 2 类型强化计划。
如果孩子在 2 分钟的固定时间间隔内也是坐直,此时不给予强化;如果孩子在 2 分钟之后从凳子上摔倒了,也不会给予强化。
假如说 10 分钟后孩子做出了坐直的行为,而且设定的时间间隔已经结束,这时可以给予强化/奖励。一旦给予强化,2 分钟时间间隔会再次开始计时,2 分钟过后,再等待一定时间直到孩子再次坐直,再一次强化。
可变比率计划表:Variable-Ratio (VR) schedule
VR 顾名思义,给予正确行为的强化频率是不固定的,但平均给予次数确定。如下图所示 VR 2, 在 10 个正确回应中,平均给予强化 2 次,总计 5 次强化。5 次强化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1 次正确行为、3 次、2次、1 次、3次 之后。
可变时间间隔计划(Variable-Interval (VI) schedule):每次强化间隔的时间可以变化不同,但平均间隔时间必须是确定的。
例如 VI 3, 可以分别在 2 分钟后、5 分钟后、3 分钟后、4 分钟后、1 分钟后给予强化,完整的时间间隔是 15 分钟,总计 5 次间隔,平均 3分钟。所以是 VI 3.
与 FI 相似,只有在时间间隔结束后作出了正确的目标行为,这是才会给予强化。
简单来讲,INT 间歇性强化计划包含的固定时间和可变化时间间隔,都可以看作不给予目标行为强化/奖励的时间段。
thinner/thicker 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 用于描述对已经在使用的强化计划表的更改。例如一项教学计划过去在使用 FR10 强化计划表,Thinner 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 则表示减少强化次数,增加给予讲话所需的正确行为数量。
前面我们提到回应正确结果的形式,其中的口头赞美可以用在 FR2 强化计划表中起到连接作用。也就是说,实施 FR2 时,在孩子第一次给出正确的行为时,用口头赞美来告诉孩子做对了,在第二次表现出正确行为后,再次口头赞美肯定,并给予实物强化/奖励。
DTT 系列文章:
DTT 系列|解析回合式教学五步骤
DTT 系列|回合式教学应用
其它干预方法介绍,可在菜单栏「干预方法」查看。
关于我们
「自闭症星球」由北京美文公益基金会注册、运营,主要面向公众、自闭症人群及家庭和专业人员,传播自闭症科普知识、评估诊断和干预的理论、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